激浊扬清亮利剑 文明新风拂乡野 我国农村“扫黄打非”工作扎实推进

发布日期:2023-10-31 10:33

去伪存真,方能激浊扬清;海晏河清,方能国泰民安。作为党管意识形态的抓手,“扫黄打非”以雷霆之势坚决扫除各类文化垃圾,受到群众广泛支持。

“扫黄打非”重点在基层,难点在基层,薄弱环节也在基层。我国农村地域广阔,农村是几亿农民生活居住的家园。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,农民思想观念、价值取向日趋多元,算卦相面、地下赌场、低俗读物等在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存在。长此以往,不利于文明乡风培育,也将直接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。
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,物质变精神、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,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,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。”谆谆嘱托,指引方向。

近年来,各地深入推进“扫黄打非”进基层,在广大农村地区持续清理涉“黄”涉“非”文化垃圾,净化社会风气,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文化环境。

 

建章立制,筑牢“防火墙”

 

灰尘不扫,就会越积越厚;垃圾不清,就要贻害健康。然而,基层事务繁多,尤其在农村,开展“扫黄打非”工作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:谁来抓、谁来管,如何确保有成效?

解题的思路,就在“融合”之中。“扫黄打非”与农村各项工作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,而是一体两面的关系。“扫黄打非”也要融入农村基层党建、平安乡村建设、文明乡村创建等各项工作中,互促互进、相得益彰。因此,农村地区开展“扫黄打非”,不能“单臂发力”,而要“借势聚力”,撬动各类要素资源“为我所用”,凝聚最大合力。

在县域,宣传部、网信办、公安局、文旅局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各成员单位,各司其职又协调联动,确保监管查办全覆盖、无死角。在村镇,从党员、群众骨干、行业从业人员中,选拔出一支志愿服务队伍;从一村一警、市场监督人员、文化综合执法人员、基层文化站、文体协管员、综治网格员中,又整合出一支巡查队伍。

如此,上下联动、齐抓共管,一道触及“末梢”、牢不可破的“防线”破土而出。当然,农村地区“扫黄打非”,专业人才并不丰富,基层自有破题智慧。

在内蒙古,科右中旗有一支“家门口唠嗑队”。他们用在村民家门口唠嗑聊天的方式,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发动群众积极参与“扫黄打非”。全国道德模范、“家门口唠嗑队”成员郭凤海多次走进牧民家里,宣讲“扫黄打非”应知应会知识。他所在的“唠嗑队”,人员“不拘一格”,既有党员干部、群众骨干,也有退伍军人、致富带头人,还有医生、教师与民间艺人。他们没有话筒,也没有讲台,用接地气的语言“送学上门”,让农牧民坐得住、听得懂、有感悟。“家门口唠嗑队”从“阵地式”改为“流动式”,上接“天线”下接“地气”,不仅拥有了众多的忠实粉丝,而且让党的声音传遍草原,为净化农村文化环境贡献了群众力量。

在贵州,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方召镇将“扫黄打非”与精神文明创建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、平安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,在9个行政村党群服务中心设立“扫黄打非”基层站点,通过“红领巾”“红阵地”“红队伍”,引领新风尚,助推“扫黄打非”活动进基层、入乡村,营造风清气正的生活环境。黎平县妇联将“扫黄打非”与和美乡村建设同安排同部署,教育引导妇女积极参与“扫黄打非”斗争,自觉抵制腐朽文化、有害信息和非法出版物。

据了解,“扫黄打非”进基层工作开展以来,各地加强农村“扫黄打非”工作站点、主题宣教园等阵地建设,持续提升站点标准化规范化水平。不少地方利用原有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(所、站)、农家书屋等,与“扫黄打非”乡村站点融合共建。设施一起利用、活动一同开展,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,将“扫黄打非”内容无缝融入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中,满足农民的多元需求。据统计,截至2022年底,全国“扫黄打非”基层站点中,有将近一半位于农村地区。

全国“扫黄打非”办公室负责人认为,农村“扫黄打非”工作政治性、政策性强,敏感度高,往往牵涉多领域多环节,各地积极推进制度机制创新,探索出一条集成、集约、共享、实效的路径,筑牢了“防火墙”,取得了实效。

上一页12下一页
版权所有:东莞新闻出版(版权)网 邮箱:dgxcbbqk@dg.gov.cn
地址:东莞市南城街道鸿福路99号 电话:0769-22837070;0769-22837068